摘要:
央廣網信陽7月26日消息(記者 王勇生 鄧超)90后夫妻吳霞、王恒軍二人做了人生當中最重要的決定:放棄在上海的高薪工作,回到老家種香菇。
藍瘦香菇姑娘吳霞(央廣網 鄧攝 攝)
吳霞畢業于北京交通大學人力資源管理專業,之后在上海一家大企業工作,年薪20萬。丈夫王恒軍畢業于江西師范大學數學系,二人都是息縣彭店鄉人。在外工作時,每次回到彭店,吳霞都會因家鄉路上的泥巴不愿出門。
設施先進的香菇大棚(央廣網 鄧超 攝)
2015年,吳霞被丈夫拽著去菜市場買菜,夫妻倆看到賣菜的鄉親們感特別心酸, “咱們要不回來干點什么?你看他們沒啥干的,天天就只能賣這點菜?!庇谑?,二人就開始尋找能帶動就業的項目。香菇生長周期比較短,利潤也比較可觀,還能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,就它了。
“許多人都不理解我們的做法,甚至懷疑我們倆瘋了?!?在朋友們眼中, 兩個非農學專業的大學生回家種香菇,總不是件靠譜的事;在鄉親們看來,他們倆從小到大,衣來伸手飯來張口,沒干過一天的農活就想創業,太天真了?!眳窍颊f。
說干就干,2016年吳霞、王恒軍在息縣彭店鄉成立恒勝食用菌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,最初他們只是搭建5個香菇大棚,隨后在鄉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關懷下,申請了產業扶貧基地,建起了廠房,搭建了22個香菇種植大棚。僅2018年就帶動周邊的農村留守婦女近30人就業,其中有8戶貧困戶。2019年,香菇產量達50萬斤,年銷售額200萬元,純利潤近90萬元。
整齊劃一的菌種(央廣網 鄧超 攝)
據悉,彭店鄉香菇產業自2016年10月份,以返鄉創業大學生王恒軍、吳霞夫婦二人創辦“恒勝食用菌合作社”為起點,彭店鄉香菇產業實現零的突破。2017年,鄉黨委政府根據彭店鄉實際做出了打造“蘑菇之鄉”的決定,又陸續發展方圍孜村“源豐”和丁王莊村“王超”兩個香菇合作社,在全鄉形成了“品”字形帶動發展格局。2018年5月份,鄉政府為了持續推進香菇產業發展,帶動更多的貧困人口脫貧致富,為14個行政村各注入香菇發展資金10萬元,專項用于發展香菇產業,依托三個龍頭企業共同發展。2019年12月,鄉政府出資100多萬元生產菌棒23萬棒。2019年彭店香菇在息縣首屆農產品博覽會上被評為“息縣十寶”之一,至此在全縣叫響了“彭店香菇”品牌。
截止目前,共引進項目發展資金2000多萬元,在彭店鄉建設息縣食用菌扶貧示范基地,其中設計27座高標準連體大棚、276個簡易棚、12個生產車間、5個香菇儲存冷庫,項目建成后預計可年產菌棒100余萬棒,出菇250余萬斤,帶動100多戶貧困戶種植、300多戶貧困戶就業。此外鄉政府還出資每月8000元聘請一名技術員,為全鄉香菇種植提供技術指導。
彭店鄉的香菇產品深受縣內外群眾好評,在2019年息縣首屆農產品博覽會上彭店鄉恒勝基地參評的“息金菇”牌香菇榮獲金獎,被評為“息縣十寶”,方圍孜村源豐合作社的“菇之俏”牌花菇榮獲銀獎。彭店參展產品在展銷會上一度脫銷。目前在聯合支部的帶動下,蘑菇種植已經成為息縣彭店鄉的特色產業。彭店鄉香菇產業發展帶動群眾脫貧致富,實現鄉村振興正逢其時,大有可為。
責任編輯: 黃冠宇
附件:
網友評論